估算需求複雜度(3)如何評估專案時程 by joeychen | CodeData
top

估算需求複雜度(3)如何評估專案時程

分享:

估算需求複雜度(2)Dog Point Game << 前情

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,該如何讓敏捷開發團隊透過 Dog Point Game 來熟悉相對估算的精神,並以團隊一同進行估算的方式,針對需求複雜度取得相對客觀的共識

然而,一個傳統團隊要成功轉型成 Scrum 開發團隊將面臨許多困難,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產品擁有者(Product Owner, 後續簡稱 PO )的思維,是否能接受敏捷開發的概念。想讓 PO 接受敏捷開發,就必須先瞭解 PO 的需求以及他可能會碰到的問題。只有協助滿足他的需求,解決他的問題,才能建立 PO 與 Team 之間的信任。

而 PO 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就是「如何評估專案時程」,這篇文章將提出一種能在 Scrum 中運用的相對評估方式,以實際推估的數據,來隨時回答 PO 這個棘手的問題。

要解決問題,而不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。

迷思

在 PO 詢問團隊:「能否讓我知道,這個專案你們預計多久可以完成?」

團隊請千萬不要回答:「因為我們 run 敏捷開發,所以要到實際估算時才會知道每一個 story 要花多久。而且我們只估算接下來的 1~2 個 sprint ,因為之後的一切都會變化,估了也估不準,告訴你也沒用。」這樣的答覆只是在逼你的 PO 走回頭路。

PO 心想:為什麼在傳統的開發方式中,開發團隊至少可以透過工作分解結構(Work Breakdown Structure,簡稱 WBS)來評估一個時程目標,反而到了敏捷開發變成「做多少,算多少」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?那還不如用傳統的方式來進行開發,至少讓我可以對我的老闆跟客戶交差,至於品質與時程,當然還是開發團隊要負的責任,跟我 PO 無關。而且敏捷開發不是說要擁抱變化、儘早交付、鼓勵需求異動?到時候我看你們怎麼死的。

當 PO 開始用這樣的態度來要求團隊時,團隊成員就會覺得這個 PO 沒有敏捷心態(Agile Mentality),是個不知上進、改變、跟不上趨勢潮流的落伍角色,而又開始製造出角色之間的對立。

每一個專案都有時程與範圍的限制,不會因為敏捷開發方法就消失。

Step 1:按順序整理好 Product Backlog Items

首先請 PO 整理好整個專案的專案待辦項目(Product Backlog Items,後續簡稱 PBI),別被詞彙嚇到了,其實就只是在專案範圍內,有哪一些 features/stories/function list 需要完成。

請記得,在敏捷開發中的優先順序(Priority )相當重要,因此當所有 PBI 都被整理出來後,務必請 PO 按照優先順序排好。

若以開發一個購物車系統的部分需求來當例子,如下表所示:

Product Backlog Items

PBI 的描述不用長,只要能簡單清楚說明出 what work needs to be done 即可。如果可以,請盡量避免 PBI 之間存在著相依性。

此外,在整個專案開發過程中,後續可隨時調整順序,以及插入或移除 PBI 項目。

Step 2:以 T-Shirt Size 來定義 PBI 的相對大小

這個步驟相當簡單,先以 t-shirt size (Small, Medium, Large) 三種等級來定義 PBI 的相對大小

PO 只需要問自己:「如果只有大、中、小三種 size 的話,這個 PBI 應該屬於哪一種等級?」

還記得上一篇不斷強調的觀念嗎?相對比較要比絕對估算來得簡單。

假設 PBI 在 PO 評估完 size 後,結果如下表所示:

PBI with size

把整個 PBI 的大小等級都分類完後,應該每個 size 都有被使用到,否則可能需要協助 PO 回顧一下,這樣的相對分類是否需進行調整。

這作法可以參考 Mike CohnEstimating with Tee Shirt Sizes 一文。

在 Scrum 中這樣的方式也常用來估算專案的成本,而這篇文章則是運用同樣的概念來估算時程。

此外,可以按照團隊與 PO 的習慣或需求,區分成更多等分,例如 “1,2,3,4,5” 或 “S,M,L,XL,2XL”,雖然分越多類似乎越精準,但太多類其實反而容易造成 PO 定義 size 的困擾。建議 3 類,最好不要超過 5 類。

當然,在整個專案開發過程中,還沒完成的 PBI 也隨時可以調整其 PBI 的 size 評估。

Step 3:使用 Sprint 0 進行穿刺實驗

接著有兩種方式可以方便估算出,整個 product backlog 需要團隊花多少時間才能交付。假設目前團隊正式的 sprint 時間為 2 週。

  1. 按照 PBI 順序挑出第一個 L 、第一個 M 、第一個 S 的 PBI ,來當做穿刺實驗(Spike in XP wiki 的說明)的標的物,並在 sprint 0 中完成這三個 PBI 。

    Spike 的時間長度,可由團隊自行決定(在這方式中,也就是 sprint 0 視為非正規的 sprint,可能只花一週,也可能花了三週)。這個 spike 主要目的就是估算出三種 size 的 story point ,以及一個 sprint 預計可以能完成多少 story point ,也就是團隊產出速率(Velocity )。

  2. 直接以 sprint 1 為穿刺實驗的基底,按照 PBI 的順序進行 story point 的估算與開發,在 sprint 1 結束後,一樣可以得到團隊產出速率。

    這個方式可能碰到的問題是,若 sprint 1 少了某個 size 的 PBI ,那就無法在 sprint 1 結束時,對整個 product backlog 進行時程的估算。

不論採用何種方式,期望得到的資訊如下:

  • 每一種 size 評估出來的 story point。
  • 推估出團隊每個 sprint 的產出速率,也就是團隊每個 sprint 可完成多少 story point。
  • PBI 的 size 是否有大到超出 sprint 的範圍,也就是一個 sprint 做不完某一種 size 的 PBI 。若有此情況,則需考慮拆細 PBI 並調校 size 的定義。

以 sprint 0 的 spike solution 為範例,假設估算如下所示:

PBI with size and estimation

假設這三個 PBI 團隊總共花了 1 週的時間完成 (4/20~4/26)。因此可以得到以下的推估:

  1. 團隊的 velocity 為 (20+13+5) * 2 = 76
  2. 各 size 對應的 story point 基準為
    1. L: 20
    2. M: 13
    3. S: 5

目前 product backlog 上分別有 2 個 L , 2 個 M , 2 個 S 共 6 個 PBI 。以上述兩個資訊為基礎,可以推算出完整的 product backlog 總大小為 2*20 + 2*13 + 2*5 = 76,剩下的 product backlog 大小為 38 。

團隊每個 sprint 可完成 76 個 story point ,因此要消化剩下的 PBI 只需要 38/76 = 0.5 個 sprint ,也就是一週的時間,也就是若 4/27 開始進行,可以在 5/3 完成整個專案。

考考你

如果經過 Spike 試驗後, L 為 40 , M 為 20 , S 為 10 ,每個 sprint 為 2 週,團隊的 velocity 為 50 ,sprint 1 從 2015/5/4 開始進行,那麼下面的 product backlog 何時可以完成?

PBI test

推估如下:

  1. 整個 product backlog 大小為:2*40 + 3*20 + 4*10 = 180 story points
  2. 團隊 velocity 為 50 ,所以需要 180/50 = 3.6 個 sprints = 50.4 天,約 51 天。
  3. Sprint 1 起始日為 5/4,整個 product 預計於 6/24 可完成。

結論

透過上述簡單的三個步驟,Scrum 團隊以實際的估算來相對推估出整個 product backlog 的大小,並以實際的產出來推估出團隊的 velocity。

其重要的精神在於:

  1. PO 透過相對比較,定義 PBI 大小
  2. 團隊實務上的相對估算,放大到完整的 product backlog ,推算出 product backlog 大小
  3. 團隊實務上的產出速率,推算到整個 product backlog 需消化的時間

其實 product backlog 的大小 + 時程 + 團隊 velocity 就等於 burndown chart,這個在下一篇文章再來為各位說明 burndown chart 簡單中所蘊含的奧妙。

這樣的方式帶有幾點好處:

  1. 團隊一起進行
  2. 實務回饋
  3. 以 PO 的分類與順序為基底進行
  4. 隨時可以對 PBI 的 size 與順序進行調整,也隨時可以移除或插入新的 PBI ,都可以計算出整個 product 相對應的交付時程,或限定時程內可以交付的 PBI 有哪些。

最後,我個人比較喜歡使用「推估」而非「預估」,雖然相對估算並放大很可能會帶有誤差,但總比過去 WBS 那種以個人過去經驗來「猜測」整個專案的時程來得可靠得多。

請不要再把 PO 推向懸崖了,請把 PO 當成團隊最重要的一員,只有成為「一個團隊」,衝刺(Sprint)才會是同個方向,才會有力道。

實務回饋指的是每個 sprint 對每個 PBI size 的估算與 velocity 都可以納入計算的基準,例如以平均來計算各 size 所對應的 story point 以及團隊平均的 velocity 。

另外建議,完整的 product 交付時程建議以 sprint 為單位,也就是最後要無條件進位,會比較貼近實務上的需求與經驗。

後續 >> 估算需求複雜度(4)Scrum 專案金三角

分享:
按讚!加入 CodeData Facebook 粉絲群

相關文章

留言

留言請先。還沒帳號註冊也可以使用FacebookGoogle+登錄留言

joeychen04/29

針對這個議題,在 Scrum Community in Taiwan 的 Facebook Group 裡面有幾位好朋友的討論,David 幫忙整理成文章了,個人覺得對這議題在實務面會碰到的問題,很有幫助。

提供給大家當參考:http://kojenchieh.pixnet.net/blog/post/420903523

熱門論壇文章

熱門技術文章